
(這是草稿,還在修改中)
D4 2012/09/25 波波夫島 Mid Excursion
通常研討會的傳統在第三天都有短程一日往返的野外參訪(field excursion),這次的野外參訪是市中心以南大約 20 km 的波波夫島(Popov Island; остров Попова)。先簡單介紹一下波波夫島,這座島的名字是為了紀念帝俄時代的海軍大將 Popov (Andrei Alexandrovich Popova; Андрея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а Попова),從周邊環境來看,距離東北邊的勒富島(Russky island; Остров Русский)大約 500 公尺,面積 12.4 平方公里,我覺得島的形狀像個牛乳房,南邊的半島像是滴下來的一滴牛奶,走在最窄的地方可以看到兩邊港灣的地景,地形是平地和低矮的丘陵地,最高點是 158 公尺,全島森林覆蓋面積應該有超過 70 %(肉眼估計)。島上只有兩個村落,一個是西邊的波波夫村(Popov),也是西灣(West bay; Бухта Западная)港口的所在地,搭船來都會在這裡停靠上島。另外一個是東邊的史塔克村(Stark),與勒富島隔著史塔克海峽相望。波波夫島的人口非常少,整座島的居民只有 1300 多人,不過暑假的時候會有滿多人來波波夫島度假,島上有些露營地、小木屋等設施(俄國人真的很喜歡那種度假小屋(俄文叫做 дача)和露營,聽俄文老師說俄國人通常都會有兩個房子,一個是在城市的房子,另外一個就是在度假區的小屋)。

俄國在 1978 年 3 月時為了保護海洋及沿岸的生態,建立了俄國第一個海洋保留區,地點設在於遠東地區彼得大帝灣及日本海沿岸一帶,總面積約為 643 平方公里,依照地理位置分成東西南北四個自然保留區,自然保留區除了在海上範圍外,在靠沿岸陸域 500 m 內都是自然保留區的範圍。上一段提到波波夫島南邊的半島,也是屬於俄國遠東海洋自然保護區的其中一個分區,隸屬於俄國科學院遠東分支(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ое отделение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ДВО РАН)。這次我們很幸運能夠拜訪兩個分區,波波夫島是北分區,之後長天數的參訪會去加茂夫半島的東分區。而波波夫半島的保留區只有2.16平方公里。

09:10 海參崴港口 —> 10:50波波夫島
上岸閒晃
早上船的速度還滿快的,大概一小時40分鐘左右就即將靠岸,快靠岸時從海上迅速看了一下遠方的植被,大概都是落葉闊葉樹,這裡處於北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物種很多,但不外乎都是殼斗科櫟屬(Quercus)、樺木科(Betulaceae)、木犀科梣屬(Carpinus)、榆科(Ulmaceae)等,常見的物種有蒙古櫟(Quercus mongolica), 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 榛木(Corylus heterophylla), 大葉梣(又名花曲柳, 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等。有許多物種在濱海邊疆區這一帶是其地理分布的北界,像是千金榆分布從中國東北、日本本州、北海道,北韓等地一直到俄國遠東,這裡就只有海參崴附近才有分布;另外一種樺木科的賽黑樺(Betula schmidtii)的北界則是更南邊,在濱海邊疆區只侷限在西南角。
因為會中野外參訪的時間很短,沒辦法很仔細看物種,只能看個大概。不過臺灣缺少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剛好趁著這個機會好好感受一下落葉森林(之後會後的野外參訪還會有更長的時間在溫帶落葉闊葉林北界附近走走)。

樺木科千金榆屬(Carpinus)在台灣只有三種,分布在中海拔約 800–2,000 m ,通常在開闊的崩塌地形可以看到,但這邊好多千金榆,隨便走都可以在路旁碰到。千金榆的葉型真的很好看,平行的側脈加上鋸齒緣,非常工整美麗。


木犀科梣屬(Fraxinus)也是溫帶落葉闊葉林的重要木本植物,臺灣只有兩種(臺灣梣(F. insularis)及光蠟樹(F. griffithii)),俄國遠東地區有兩種,一種就是大葉白蠟樹(Fraxinus rhynchophylla),其分布範圍從中國東北到海參崴北邊一帶(北界大約接近雙城子(Уссурийск)和阿爾謝尼耶夫(Арсеньев)),另外一種是水曲柳(Fraxinus分布比較廣泛,一直到阿穆爾河下游都有。

海濱的植群與植物
我們登陸波波夫島後,預計先到自然保留區內的以冷溫帶落葉闊葉林參訪(圖七),主要是蒙古櫟佔優勢的森林。在森林邊緣與海岸有許多草本植物正在開花,雖然在大太陽下,但溫度十分剛好,迎著阿穆爾灣及日本海的風,從西邊一直坐車往南行,遠遠看藍色的海閃耀著波光混著青草的味道,感覺有種馬祖的味道(馬祖也是有許多溫帶植物的)。保留區位在最南邊,包含一個小半島,連接的頸部位置很狹窄大概只有五十公尺左右吧,有點像是連島沙洲的型態(可惜不是,要不然漲潮的還可以踩在海水裡!)。


海邊都是一些中國東北、朝鮮半島、日本等常見的海濱植物,看起來就是耐鹽、耐風、耐旱的物種,像是藜科的灰綠藜(Chenopodium glaucum),菊科紫菀屬(Aster)、艾草(Artemisia),繖形科前胡屬的石防風(Peucedanum terebinthaceum),豆科的野火球(Trifolium lupinaster)、石竹(Dianthus chinense),禾本科的一堆不知名小草(狗尾草屬,狗牙根之類的,還有芒),還有景天科的玄海岩(Orostachys iwarenge),塔狀的花序十分有趣!聽到一旁的學者在討論外來種的議題,不知道這邊是不是也有很多外來種?海邊畢竟比較容易有一堆外來種的入侵。不過人數有點多,一下子大家就散掉各自跑去關注自己想看的東西了。






自然保留區內的蒙古櫟林

溫帶的落葉闊葉林帶,這部份想留在後面加茂夫半島的時候再來仔細描述,逛這片森林的時候有點趕,因為還要吃午餐,就匆匆走一圈就出來了,幾張林下植物的照片:




史前人類遺址博物館
看完森林,接下來參觀位於史塔克村的史前人類遺址博物館,位在島的東北方,這裡是滿通古斯語族的世居地,類似半穴居及高腳小屋的木造房子。裡頭擺有復原當初滿通古斯語族的一些食物(貝類)以及烹煮的鍋碗器具等。這一帶一直到西伯利亞的原住民都是屬於滿通古斯語族,這裡分支的滿族跟17世紀後的滿族不一樣,是屬於原始的女真族祖先。


在參觀這裡「原住民」的房子時,我們看到一幢奇怪的小屋,和一般居住或炊事的木屋不同的是,這棟房子有許多符號式的洞,同行的董博士因為對人類學也有涉獵,雖然不懂俄文,但他知道這是這裡滿-通古斯語族擺放死人的房子,可能是某種傳統的宗教儀式,因為之前每棟房子都有進去看看,這棟直覺上怪怪的,加上董博士說千萬不要進去(雖然是復原的,但還是謹慎一點比較好),看了一下解說(嗯,其實還是不懂)。就在旁邊拍照而已。回來查了一下,原來真的是滿-通古斯語族人的殯儀館,族人稱之為 Keren (直接從俄文 Кэрэн 翻回來)。滿通古斯語族人快死之時,會放置在 Keren 內,裡頭已經準備好在死後世界所需之物品,放置的物品有死亡儀式的面具、木製圖騰、動物形狀的護身符以及薩滿(saman; сэвэн)巫師形象的圖騰。古代的通古斯族信奉薩滿教,巫師可以通靈,透過火與舞蹈獻祭與神靈溝通,進而可以預言、解夢等。我想屋子外的飛鳥圖騰可能也是薩滿巫師進行儀式的用品,但有三隻飛鳥圖騰朝內圍繞,另外三隻朝向東北方。我們一群人在這邊討論半天到底這代表了什麼意涵,後來結論就是可能三隻相同指向的鳥是祖靈所居之地吧!




flickr 上的照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mutolisp/sets/72157638469462666
參考資料
Popov island: http://ru.wikipedia.org/wiki/Остров_Попова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drei_Alexandrovich_Popov
http://ru.wikipedia.org/wiki/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ый_морской_заповедник
http://dvmarine.ru
http://www.plantarium.ru
http://zh.wikipedia.org/wiki/萨满教
http://old.botsad.ru/p_papers47.htm